八月移居台南之後,我們家總共吃過三次吃到飽,三次都是同一家位於家附近百貨公司裏面的餐廳,大家都說這餐廳不好訂位,起碼要訂幾個月後的⋯結果天媽還是厲害,在中秋節前後就訂到位,然後10月的時候臨時訂也訂到位子!最近一次是除夕,因為是突然想吃,所以沒有訂位,我們現場輪候後補的,結果還是順利進去了!我想幸運之神還是一直眷顧着我們家吧!
雖然這家餐廳標榜是五星級服務,但我們家會不斷光顧這家餐廳並不是因為特別好吃,只是貪圖方便。食物總類算不少,冷盤、沙拉、生魚片、壽司、各式熟食應有盡有。
也有港式點心,我是覺得燒賣不錯吃的,但還沒有到精品的水準!
叉燒是可以的,但我比較喜歡吃半肥瘦,這家的太瘦了,少了油脂的香味與口感。
大天二最愛吃蝦子,他在除夕夜起碼吃了三十多隻蝦子吧!
我主力是吃生魚片與甜品,以大約八百元就吃到這個水準,算是很不錯了!
但在台灣吃Buffet,會讓我思考甚麼是高檔?價值觀真的是會隨不同地方與體驗而有差!簡單說Buffet這英文的翻譯,香港叫自助餐!可是在台灣的自助餐,是指坊間隨意挑菜然後秤重付錢的餐廳,這大多是價廉物美又多選擇的代名詞。
我記得二十年前剛來台灣念書的時候,看到自助餐是長這樣子,我是完全崩潰!同一個名詞,就是貴與廉的天地之差,那種衝擊是至今仍然深刻的!那台灣的Buffet怎樣翻呢?是「吃到飽」!對,沒錯,是「吃到飽」!這對當年的我來說,又是一輪新的衝擊,為甚麼Buffet這種高價位的餐廳,竟然會取一個如此通俗的翻譯?而吃到飽這個詞,也融入到一般的餐廳之中,在香港這應該叫「任食」!
將Buffet的兩組翻譯作一下解讀,其實還滿有趣的!
香港「自助餐」:代表的是有很多選擇,而餐廳是「自助」的,就是要自己拿着盤子去取想吃的食物。強調的是那種愛吃甚麼都有的自由。
台灣「吃到飽」:代表是你想吃的話就可以一直吃,吃到飽為止。呈現的是一種不斷吃不斷吃的瘋狂。
其實兩種翻譯都很精準,只是呈現不同的角度而已!我還記得二十年前我這個窮學生,因為有一次聖誕節被招待去享用吃到飽,難得看到一堆美食在前,就真的不斷吃不斷吃不斷吃⋯結果吃到最後不只太撐,更因為吃太多所以腸胃炎,受苦了好幾天!而吃到飽這個翻譯,就很能傳達當年我的境況。
出來工作後,還是會吃Buffet!但是因為在香港吃Buffet滿貴的,價位一般要台幣2000左右,所以只會在重要的日子才會吃。在香港吃最後一次Buffet,應該就是去年二月結婚十周年紀念的那次,我們找了一家價位不算太貴,也有生蠔吃的飯店,算是非常滿意了!
但如果要算價廉物美,就是要回天媽老家澳門吃Buffet,如果以相同的食物質素跟用餐環境,在香港吃的話我想起碼要台幣3200左右,但在澳門吃,還是台幣2000左右就能吃到!
但說實話,人年紀愈大,胃口就愈小,已經沒有小時候瘋狂吃的衝動。現在拿着盤子在琳瑯滿目的食物面前,只能好好打算應該吃那一種精品,在盤算我的胃還能吃多少⋯
有時候吃得比較慢,餐廳也快關門的時候,看到廚子把吃剩的食物一盤一盤的拿回廚房,大概就是倒掉吧⋯就覺得自己也在鼓吹浪費式消費,心裏也是不安樂。有時候會想,其實花同一個價錢,有時候去一些比較好的餐廳,享用廚子精心烹調的菜色,或許比在食物桌前排隊夾菜來得舒適且美味。大家覺得是嗎?
#原文刊於2016年1月6日 好台灣 203分享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