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6年4月26日 星期二

小孩闖禍了⋯父母該怎辦?

大天二,我們家三個小孩中唯一的男孩,其精力無窮,經常讓我們吃不消!

他聽到音樂,可以不停地跳舞,哪管是餐廳內⋯

他看到小石頭,可以馬上撿起往前扔,哪管前方是一台名貴跑車⋯

他無時無刻都以最大的好奇心,出手感受眼前事物的質感!例如有一天,天媽帶三個小孩到麵包店。當天媽抱着小三,上前問天一要吃甚麼的時候,大天二已經出手摸眼前的麵包!雖然那個麵包不是預計要買的,但因為大天二已經摸過了,只好照樣買單!

那時候我不在,我沒有細問天媽如何善後,讓大天二明白不能甚麼都能摸⋯但我想我們已經經常在囉嗦,叫大天二不要亂碰人家的東西,但已經是三歲的他,好像是沒有聽懂我們的意思,下一次還是會伸手去摸!

就在摸麵包事件的翌日,我們到一家餐廳午膳,環境很舒適,地方很寬敞。就在我們用餐之際,突然聽到玻璃跌破的聲音。那時候我還不知道發生何事,當抬起頭,看到大天二一個尷尬的笑容,我就知道他又闖禍了,可是我們的餐桌並沒有打破東西呀⋯再看看四周顧客的反應,事發地點應該就是大天二後方⋯那是大天二所坐沙發後方的另一桌,我過去看看,原來大天二站在沙發上,伸手摸後方桌上的玻璃水瓶,結果打翻了!一桌都是玻璃碎,一地都是水,店員忙過來清理,我氣得只能站在原地,怒目炎火直噴向大天二!

小孩闖禍了,父母該怎麼辦?當場怒罵?立刻懲罰?老實說,我當下真的不知道該怎麼辦,只能站在那裏,不斷向店員賠不是⋯

當我坐回去之後,看到大天二那牽強擠出的笑容,眼神之中充滿害怕、不知所措。我不懂他是因為怕我罵?還是知道自己闖禍,做了不該做的事而顯得慌張⋯我只知道如果沒有好好處理的話,就錯失一個教育的好機會。當時我認為最好的處理,是要他自己清理,可是這並不是在家,而是在餐廳,那管只是擦乾地板,店員一定不會讓三歲的小孩來做,所以我求其次,要大天二向店員道歉。

其實對一個三歲的小孩來說,他是否真的明白道歉的意義?我不是兒童心理學家,真的不懂背後原理,但我想起碼要讓他明白,闖禍後應該要自己面對後果,不然每次闖禍後,都只要父母處理,那他長大後的路會否更難走?

如果是大家,又會如何處理小孩闖禍這回事?有沒有更好的處理方法?

事後其中一位店員來跟我們聊天,說他的小孩也是很皮,所以他們都不敢帶他出門,怕他闖禍。這句話一直在我腦海中反覆思考:到底是闖禍這件事可怕?還是害怕小孩闖禍這種想法更可怕呢?不少人希望小孩能成為大家眼中的乖孩子,所以到餐廳後,就會讓小孩玩電話,看影片,以免影響別人。但社會是否真的需要這種乖孩子呢?為了乖,我們讓小孩最終賠上甚麼呢?

2016年4月23日 星期六

為甚麼麵包店過了早餐時段才開店?

記得剛搬到台灣的時候,有一天早上八時左右吧,我到附近的麵包店買早餐⋯咦,為甚麼還沒有開門?仔細一看,原來這家麵包店是九點多才開門營業的,心中暗罵有沒有搞錯,心生不忿地離開。


image

為甚麼麵包店要過了早餐時段才營業?難道麵包不是早餐?香港人習慣早上到麵包店買新鮮麵包作早餐,所以香港麵包店營業時間一般都是早上六時至晚上八時,麵包無間斷新鮮出爐。
後來發現,台灣的麵包店與香港的其實有很多不同的地方,首先看麵包的種類,香港的本土麵包頗多的,例如我最愛的雞尾包、菠蘿包,就是香港本土的主流麵包。
雞尾包是以椰絲作餡料,一口咬進去,就是滿口的香甜味。菠蘿包是表層脆皮,狀似鳳梨(菠蘿),所以稱為菠蘿包。這些都是便宜的麵包,如果在小店的話,一般台幣20元左右。如果是大型連鎖麵包店,就大約30元台幣吧⋯


image




image

香港的連鎖麵包店賣的麵包有一特色,就是偷工減料,麵包組織很鬆散,餡料也少得離譜,根本就難以充飢。我小時候吃一個麵包就飽,現在是吃兩三個才剛剛好。有時候光顧小店,反而餡料充足,價廉物美!我以前在香港貪玩拍了一條短片,介紹方包(白麵包)等麵包的製作方法,雖然片段沒有美感可言,但也是一個不錯的經驗。大家也可以從中看到香港的麵包小店是甚麼樣子的!



載入影片

而在台灣的麵包店,其實選擇也真的很多,而很多本土麵包都會加美奶滋(蛋黃醬),不管是甚麼麵包,機乎都會加美奶滋進去,即使本應是鹹的肉鬆麵包,也會加甜甜的美奶滋,我猜或許台灣人對甜食有偏愛吧!
另一發現是,不少台灣麵包店,似乎賣相都是較精緻,口感較為柔軟,跟香港雞尾包、菠蘿包那種粗糙簡單的麵包絕不相同。是不是台灣人不會買如此精緻的麵包當早餐呢?這就不清楚了!


image

天媽好食,她說台灣麵包甚為有名,還有世界冠軍級麵包師!有一次她就上網買了這位世界冠軍的麵包來試試看。我從來沒有想過連麵包都能宅配,當那個麵包送到我家時,心想不就是比較大,這個看起來平平無奇的麵包,到底有何特別之處呢?


image

老實說,我這個麵包門外漢會覺得這麵包好吃,軟硬度適中,桂圓味道很香⋯但他致勝的原因是甚麼,倒是摸不着頭腦!
有關台港兩地麵包店另一差異是副食品,香港的麵包店很多其實是西餅店,既賣麵包又賣西餅。香港人會在一些慶典活動,都會買西餅招待來賓。比較特別的是,公司同事離職前,該位離職同時會買這些西餅送給大家享用,我們稱為「散水餅」,「散水」是俗語,意思就是離開。離職的時候送散水餅,大概是謝謝大家一直以來的幫忙之意吧,好來好去嘛!西餅一般是台幣50-80元一件,下圖是我來台灣前,在公司上最後一天班時的散水餅,價位算中高價,一件大概100-120元台幣左右吧,很好吃喔。


image




image

至於台灣的麵包店也會賣一些副食品,但不是西餅,而是一些非常好吃的糕餅糖果。有的是桂圓小蛋糕、有的是牛軋糖、有的是Q餅⋯都會事先包裝好成為禮盒。我想用途跟香港的西餅差不多,作為送禮佳品這樣吧,但離職的時候會不會送這些作為「散水餅」呢?倒是不清楚!


image

至於台灣的麵包店為甚麼非要過了早餐時段才營業?因為不及早餐店競爭嗎?台灣人會甚麼時候吃麵包店的麵包呢?到目前為止,我覺得這還是一個謎!

(原刊於GoodTaiwan)

2016年4月18日 星期一

台灣人的味蕾體驗

因為他的一句話,我開始研究台灣人的味蕾體驗!

話說前陣子有朋友說,在台北有一家香港人開的餐廳快將結業,可惜云云。我上網查一下資料,這港人開設的餐廳有口皆碑,何故未能繼續經營呢?

上星期因為有事到台北,就順道去這家餐廳。這餐廳位於台大附近的小巷之中,我一邊在小巷中穿插,看到路上的餐廳都有六到七成入座率,但當來到他們這一家店,發現裏面只有一桌顧客,心中也不由得替他們擔心。既是口碑不錯,何以未能客似雲來?

進店後我跟老闆打招呼道明來意,他先帶我入座。我細細觀察這家店,裝修非常棒,光是天花就用上三種不同深淺的顏色營造視覺效果,店的擺設優雅,家具典雅脫俗,是一種品味的表現與享受。



老闆送來餐牌,一個套餐含老火湯及主餐,價錢是400元。這價錢與平常二百多元的簡餐比起來,價位算是中上了,在整體經濟不景的此刻,這收費也讓我有點愕然!但當飯菜送來之後,細細品嚐,覺得物有所值,的確是很用心去煮,老火湯是香港家常水準,有媽媽煲給家人的溫暖。老闆說玉米筍是有機的,菜是萵苣,這樣看來材料部份是真材實料。飯菜醬汁味道恰到好處,一口一口就把整個飯吃掉了!


我也算是嘴饞的人,所以之後我再點了一份法式薄餅及威士忌咖啡!這個法式薄餅好吃得無法形容,甜度適中,皮薄餡清新,刀叉每劃上一刀,好像都在破壞一道藝術品!


老闆送上威士忌咖啡時,提醒我記得拌過才喝,不然酒精就不能融入咖啡之中⋯我不常喝酒,但喝過這威士忌咖啡之後,跟老闆聊天時格外開懷!


我問老闆在台灣這幾年,過得如何?他似是一言難盡又滿肚苦水,簡單講,就是他想像中的台灣,與現實中的台灣有落差!他一開始經營這家餐廳,是希望能夠把藝術融入生活,美食是藝術,也提供場地讓有心人展現藝術。他世界各地遊走過,一度嚮往台北的文化氣息,所以兩夫妻來台北開餐廳,實現從生活中體會藝術的夢想,可惜事與願違。

光是飲食習慣,他們眼中的台灣人,對美食體驗甚是不足。台灣以小吃取勝,但不少小吃都是油炸或鹵味,慢慢讓台灣人的舌頭習慣單一口味⋯相同的醬油、類近的口感⋯似乎只要達到相似的標準,就叫美味。而標準以外的,通通鮮有嚐試。所以他們經營這餐廳,經營得算是很累,顧客只想要熟悉的味道,只要稍有變化,就會不太習慣而投訴。

就是老闆的這番話,讓我想到天媽的經驗。天媽也是好煮之人,平常很喜歡利用西式烹飪手法融入粵菜之中,以往在香港,大家都讚不絕口!來到台灣後,因為學校需要家長幫忙準備午餐,當天媽大顯身手之時,小孩的反應竟是覺得怪怪的,以前不曾吃過,所以就不吃了!這讓天媽感到氣餒,怎麼一張白紙的小孩,竟然因為不曾嚐過的新口味而拒絕嘗試?老闆也苦笑說他的經驗,就是我剛放進口的萵苣,原來不少台灣人都不吃,用餐過後的碟盤之中,往往就是剩下這些萵苣!

從這一點出發,大家有留意平常光顧的餐廳,賣的菜色與口味其實都差不多嗎?青醬、白醬、紅醬、意粉、焗烤⋯到底差別在哪?剛好今天在兩家餐廳門前看到餐牌,就是老闆所說的,差不多的菜色、差不多的口味⋯



老闆說有些小店更只是購買調味包,把食物煮熟後,就把調味包的醬料放上⋯所以A餐廳與B餐廳的口味其實一樣!很合大家的胃口,但那只是習慣了的味道,因此味蕾的體驗就變得單調乏味。

經老闆說完之後,有一天我去吃鹹粥及麵線,我眼見廚子都會加一種透明的水進去煮,我想大概就是味素之類吧!因為要給小三吃,所以就請她不要加那個透明的水,她一臉為難,說會沒有味道,但我心想鹹粥有不少材料,應該至少會有點食物的鮮味吧!結果,真的只是一泡飯與水及食材,完全沒有食材應有的鮮味。以前嚐到的,就是透明水給我的味道!

另一樣讓老闆不太理解的,是台灣人對飲食的要求不高,也不喜歡親自下廚。他們的店處於中產社區之中,但不少街坊住客都是購買便當解決一日三餐。經他這樣一說,我也突然覺得不合邏輯,因為在香港,中產應該不會買便當回家吃吧⋯即使不親自下廚,至少也到附近餐廳用膳。買便當這回事,確是有違中產本身應有的品味。


我一度認為買便當方便呀,數十元的消費,就又有肉又有菜,比買菜回家開爐更便宜!但方便的背後,不就是我們失去嘗試創造屬於自己口味的機會嗎?我們不再追求卓越的飲食體驗,經營自己的獨特口味,而甘於刻板地日復一日吃相似的菜色?

其實台灣不是沒有好的餐廳,光是我的朋友之中,還有不少開餐廳的,有的是結婚後鼓起勇氣押上身家創業,有的是去法國學廚回國開店,有的是半途出家到咖啡店從低做起再創業⋯

移居台灣的香港朋友當中,不少也有開餐廳。例如之前我介紹過的香港高級會所主廚,也有在台南努力經營咖啡店的朋友!

他們都是努力經營屬於自己店的獨家口味,有的更開創了潮流!究竟台灣人真的一如老闆所言,未敢嚐新?抑或只是他們剛好遇到不懂欣賞的顧客?你又認為你自己的味蕾經驗,是否一直留在Comfort Zone之中?

而這家港人開設的餐廳即將結業,但老闆依然堅持好的東西不應便宜,所以繼續不惜工本創作出最佳的美食,不負理想。

未能繼續經營,是老闆太於執着自己的味道、自己的理念所致?抑或價格上未能貼近大眾?莫衷一事。當天我跟老闆愉快地聊了四個小時,離開的時候,留下一堆問號⋯究竟我們願意付出多少去追求美好生活?如果只求生存,是否又不能追求卓越?

黃昏,小巷之中不少餐廳燈火通明,準備迎接晚市的人潮⋯但他們的廚子會花多少心機時間,努力經營最佳的飲食體驗呢?此刻台北的黃昏,竟然不再浪漫。

2016年4月11日 星期一

公園是台灣最優美風景

大家有注意到嗎?你家十五分鐘步程內,應該會有一個公園!


還沒有來台灣定居前,就注意到台灣公園處處。大約五年前,自己獨個兒到台北閒逛,在台北東區的小巷之中,發現了一個公園,有些老人帶着小孩在公園遊玩,也有些長者在樹蔭下乘涼閒聊。當下覺得不可思議,在一個如此繁華兼昂貴的地段,居然能夠消費得起一個公園,真的厲害。繼續在東區逛,發現每隔幾條巷子,就會有一個公園出現!

那時候我覺得台灣最美的一道風景,就是這些公園了!甚至乎我每到一個公園,就拍下照片以作紀錄!如果設備是木造的,應該就是比較有歷史的公園,如果是塑膠的,應該就是近年才撥地興建。有的樹有三四層樓高,樹下的人必然是悠然自得。如果樹都是工工整整排成一排,明顯是新種不久的,你就可以幻想未來十年後,這裏會是何種風景。

作為一個見錢開眼的香港人,奇怪台灣為甚麼要在那寸土尺金的地段,興建那麼多公園呢?而且不只是格局較新的東區,即使是萬華這些老區,雖然公園數量不像東區多,但也算得上隨處可見。

最近我在一個公園裏看這個發生災禍時的「避難設施配置圖」,才恍然大悟,是不是就因為台灣天災滿多,所以就多設立一些公園作為避難處所呢?抑或是我的想法太實際,或許公園純粹就是一個讓民眾休息的地方。




其實這些公園不大,但一般設施都應有盡有,最簡單就是一個綠化的地方,有些椅子甚至是涼亭供人休息。地方稍為大一點的,就一定會有兒童的遊樂設施。如果再大一點的,一塊大草坪或是一個表演舞台,供大家有一些文娛的可能。

但也是有美中不足的,到台南定居後,會到家附近不同的公園溜小孩,但隨之而來的是一陣納悶,因為每個都近乎一模一樣,或許這個多一個鞦韆,那個多一組滑梯⋯但都是塑膠的、都是類似的組合、都是不會差太遠的規模⋯於是乎去A公園跟B公園,其實也沒有多少差別。或許對小孩來說沒有差,但我也觀察到,他們玩的時間愈來愈短,似乎這些硬體設備已經不能滿足小孩了!



現代的公園遊樂設施有足夠的欄桿保護小孩,但或許是太保護了,反而讓小孩的童心無所施展⋯一層一層的規限,小孩就像要先看過說明書,跟着設施的設定遊玩,但有玩到了,但樂趣就愈着玩的次數而減。

有一次去高雄機場,因為還有一些時間,為了溜小孩打發時間,就隨便在地圖上找了一個夠大、又離交流道近的公園,最後選了衛武營都會公園。天啊,這裏簡直是溜小孩的天堂!這裏沒有太過公式化的設施,幾座蝸牛狀的「小山丘」、一個大沙池、一些彼此用繩綁住的柱子⋯就這樣,小孩已經樂而忘返!




其實一個理想的公園,就應該有這些讓小孩任意發揮的設施,蝸牛小山丘可以玩躲貓貓、可以當滑梯、也可以是比試膽量的舞台⋯那天大天二就爬到最高處一躍跳下,而天一即小心翼翼地滑下來,各適其適,綠蔭處處,美不勝收,如此就成為大人小孩的夢想國度!





再細想,我最喜歡的林默娘公園,就是這種沒有任何設施的公園,只是一塊大草坪,喜歡放風箏的、玩吹泡泡的、走的、跳的⋯不拘一格。又想起巴克禮公園,整個公園就是一幅風景畫,遊人湖邊賞花、草地上或坐或躺看書、有些散步的與緩步跑的相遇,互相對望一笑⋯而小孩就淋浴於一個和諧的環境,對身心的益處不是比十座滑梯來得更好?

公園,應該是創意與人文的溫床,一個城市建設出一個怎樣的公園,就栽養出一個怎樣的城市格局、培養出怎樣的人文風景。我覺得台灣這方面做得很好,就讓我們的孩子在公園裏笑着成長吧!





2016年4月6日 星期三

這應該稱為「金紙量販」嗎?

清明節前,我路過一間賣雜貨的店,門口在賣清明祭祖用品,大家猜台灣的祭祖用品是甚麼?看看照片就知道答案了!



沒錯,就是翻泥除草用的工具!天啊,這對香港人來說是超級震撼的。香港是移民城市,我們在香港也不過是三至四代之間的事,一般香港人應該沒有祖墳,先人入土為安的墓地,都是政府規劃好的水泥梯田式的地方,根本就不會有除草之類的煩惱!而且先人入土七年之後,就得讓出地方給別人埋葬,所以當我看到這些翻泥除草的工具,就讓我很想知道台灣的清明節,與香港的會不會有甚麼差別。但我又不想帶着三個小孩到墓地八卦,結果我就去參觀金紙店!

金紙,在香港稱為「金銀衣紙」,一般在菜市場周邊都會找到這種賣金銀衣紙的店,大約100呎的空間,即是大約3坪大小的店面,裏面應有盡有。我以為台灣的應該也差不多吧,結果同樣是在菜市場附近,給我找到賣金紙的店,可是⋯我應該稱這是金紙超市嗎?還是金紙量販會比較恰當?


不過是賣金紙,為甚麼店面會有香港一間小型超市的大小?可能是清明節的關係,門口放了一些祭祖套餐!



走進店裏一看,發現台港兩地的拜祭用品不盡相同,例如香港的金紙大約手掌大小,一張粗糙米色草紙中央,印有金色或銀色的正方形色塊;但台灣的金紙可是兩隻手掌大小的,大得嚇人!

香港人在拜祭先祖前,會慢慢把金紙折成長條的元寶狀,也不知道台灣人會否親自折金紙,但在這家「量販」裏面是有些元寶狀的祭品,也有組合成鳯梨形狀的,我猜大概因為鳳梨又名旺萊,能夠討個好意頭吧!




台灣的香一般都很長,大約兩尺長左右吧。比較特別是台灣人會在香上印上一些字,也有把香做成壽字出售的⋯不知道香港有沒有這種香呢?我好像沒有看過!





祭品又怎會少得了燒給先人的日用品,這方面我比較失望了,台灣的比較多是日用品,比較實用,好像沒有看到遊戲機、豪宅之類的⋯台灣朋友下次到香港,如果路經金紙店,可以去看看香港的祭品,感覺比較精彩 



而有一樣東西,是只有台灣的金紙店會出售,而香港是永遠找不到的⋯那就是炮仗!香港不允許燒炮仗,所以香港的金紙店是找不到煙火炮仗之類的東西。大家看看,這一組那麼大的炮仗,才300元台幣⋯超便宜的!


我在這一家金紙量販逛了快二十分鐘,我從來沒有想過一家金紙店,可以讓我流連忘返。我想台灣式的金紙店,背後就折射出台灣人對神明與先人的重視程度。在香港,一般新家庭都不再供奉先人與神明,所以更沒有機會走進金紙店。這一次,我拍了不少照片,真是大有收穫呢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