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7年4月25日 星期二

台灣跟香港的中醫不一樣?

天爸很少生病,但這一次卻病很重,非得看中醫不可,因此發現台灣中醫與香港的有點不一樣!


當天爸發燒至40度的時候,剛好是星期天,一般的中醫診所都關門了。在這個難過又睡得迷糊的時刻,天爸想起小時候的涼茶舖。當身體稍有不適,以往的香港人就會到涼茶舖跟店員略說狀況,店員就會告訴你該喝「廿四味」「五花茶」抑或「崩大碗」,這些都是涼茶舖一早煮好的現成涼茶,放下五元,打開碗上的玻璃蓋,捧起盛有涼茶的雕花瓦碗,掩鼻一喝而盡,所謂苦口良藥,希望這碗藥能調理好身體,以免病重。香港這些傳統涼茶舖已經買少見少,現代化的涼茶舖,涼茶都一枝枝放在冰箱中,變成所謂的時尚健康飲料,與以往熱騰騰調理身體的不可同日而語了。

香港涼茶舖都快入博物館了,台灣當然更沒有涼茶舖。聽說寺廟附近會有青草茶,與香港廿四味意思相若,但已經病得不知日月的天爸沒有特意去找,倒是等星期一體溫已自行降至37.8度時,天爸到家附近的中醫師看診。

台灣的中醫診所很先進,二十年前天爸初來台灣升學時就已經是電腦化,而且中醫師可以替病人寫病假紙,其地位與專業,比香港的中醫師好太多了。

當時仍是97前,香港中醫師不獲政府承認醫生資格,中醫師開出的病假紙不能請假,保險亦不包中醫的一切開支。當時香港中醫都駐在藥材舖,在百子櫃與擺放名貴藥材的玻璃櫃外,年老的中醫師就坐在摺枱後(能摺起收藏的桌子),看診的病人坐在貨櫃前十數張摺椅上等候,把完脈看完診後,中醫師會在一張有一定格式的紙上,用草得一般凡人看不懂的字,把藥材名及份量寫於其中,病人拿着這張藥單,請玻璃櫃後的店員執藥,叮叮噹噹的,店員將藥材或切或錘,弄好的藥材是放在兩張呎餘正方的包裝紙上,執好藥材後,將包裝紙摺好成一個大藥包,就拿回家煲藥了!

回說天爸看中醫,當時醫師問要藥粉抑或藥材,天爸或許真的病得嚴重,居然選了藥材回家煎藥!於是給了天爸三包藥材回家煎藥。


天啊!份量是不是太少了一點?以往在香港藥材舖一包藥就等於這三包藥的總和!但份量不是最重要,藥效夠就行了!



三碗水煮成一碗,味道甘苦,吃了三天藥後,天爸改到另一診所,這一次開藥粉了!

台灣的藥粉是一包包已經備妥份量,打開包裝倒進口中,再混和溫水吃進去,非常方便!



近年香港中醫也追上台灣,以電腦紀錄病況及開藥單,但與台灣不同的是,天爸在香港光顧的中醫都是開出十多包藥材粉劑,這一包是人蔘,下一包是天麻⋯病人要自行將這些藥粉放入碗中以熱水沖泡「煮」成一碗藥。感覺上不及台灣常見的藥粉包方便,至於藥效如何就不得而知了!

現在天爸仍要吃中藥,希望身體盡快康復,變回一個正常人。如果再病重的話,聽說有中醫院,是否應該送天爸到中醫院就醫?不知與西醫院有何差別呢?

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
喜歡的話可以到臉書「帶住三個仔女去台灣」按讚追蹤喔!
https://www.facebook.com/hkfamilytw/

也許你也會喜歡這些文章:

忍者?特務?台南女生都好神秘喔!





2 則留言:

  1. 香港已經是這樣了。我看浸會大學中醫,可代煲中藥,真空處理藥湯,冷凍存放可保存十多天。用藥只需以熱水坐熱藥湯包即可,藥效比藥粉好。

    回覆刪除
  2. 香港也有中醫會將藥粉混合成一包,熱水沖開就飲得。我也試過在台灣藥局配西藥,一包包混合了每次要吃的藥丸,餐後開一包吞服,不會吃漏藥,不同香港,每種藥一袋,要自己逐包抽取。整體感覺,台灣醫療比較user friendly。

    回覆刪除