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7年3月28日 星期二

那個魚?香港人在台灣吃魚超煩惱⋯

香港人喜歡吃魚,當香港人移居到台灣後,會發現台灣的魚跟香港的種類不太一樣,魚名與烹調方法都不一樣。


在香港有一種魚叫「九肚魚」,可以煮成「椒鹽九肚魚」,即是炸完後再以椒鹽炒,非常惹味!也可以煮成「油鹽水九肚魚」,肉質嫩滑清甜,我很愛吃!但香港人到台灣的菜市場到處問攤販,「有沒有九肚魚?」,一定答沒有,從來沒有聽過這種魚!

(九肚魚,香港朋友代我去菜市場拍的,換台幣算的話,一份是40元,兩份是60元)

前兩天跟移居台灣的香港朋友飲茶聊天,談到在台灣買魚趣事,真是哭笑不得!朋友愛下廚,以往在香港不時會買九肚魚,但在台灣就不易找到。前幾天他終於在菜市場發現到了,急問攤販這叫甚麼魚⋯

攤販答曰:那個魚!
朋友:對,那個魚叫甚麼名字⋯
攤販繼續答:那個魚,那個魚就是那個魚,沒有別的名字啦!

朋友馬上用手機搜尋,打「那個魚」,出來的圖片果然就是眼前的九肚魚!聽說是屏東東港美食,因為大家不知這個魚叫甚麼名字,都只是指着說要那個魚⋯後來久而久之大家都稱呼這個魚叫「那個魚」!在台灣,大家會炸那個魚,再配以胡椒鹽享用,外脆內嫩,也是不錯的烹調方法。

其實香港跟台灣海鮮,除了海斑以外,好像都沒有統一的稱呼,都是以漁民習慣稱呼的名字作準。好像天媽前幾天到超市買火鍋料,看到超市冰箱中有「泥鯭」,這個「泥鯭」是不少香港人的童年回憶。小時候到碼頭釣魚,在岸邊垂下魚絲,用力向上一扯,就會釣上泥鯭。泥艋長於岸邊,鰭刺有毒,如果被刺到的話就會腫起。肉質結實有鮮味,我從小就很愛吃。以往泥鯭是「下欄貨」(不值錢的),但近年不知何故價格急升,已變成中價魚了!

(下方只有下半身的就是泥鯭,被天媽切成兩段)

當天天媽在超市的冷凍櫃中發現泥鯭,狂喜下一次過買了四尾回家火鍋!在台灣泥鯭叫象魚,又或叫臭肚!據說主要在澎湖才比較多人吃,台灣本島懂得煮臭肚的並不多。

魚的名稱不同的例子還有:香港稱作「三文魚」的,台灣叫「鮭魚」;香港稱作「沙甸魚」的,台灣叫「沙丁魚」。因為香港有一類罐頭食物是「茄汁沙甸魚」,而台灣超市有「蕃茄汁鯖魚」,所以很多初來台灣的香港人都誤以為沙甸就是鯖魚,其實完全不一樣。

聽說在台灣內,不同地方都有不同的吃魚習慣,像台南市就以吃虱目魚,而嘉義、雲林就比較常買到草魚。香港人不懂草魚是甚麼,其實草魚就是香港人打邊爐(火鍋)最喜歡的鯇魚,貪其肉脆而久煮不爛。鯇魚在台灣就叫草魚!(註:網友更正,香港人打邊爐的是脆肉鯇,跟鯇魚原來不一樣!)

其實香港台灣海鮮名稱對比,應該寫好幾天都寫不完!但對於烹調方法,則可以一寫。香港人以粵式料理為主,海鮮一般以清蒸、白烚、椒鹽處理。港式清蒸是加陳皮、薑絲、蔥段一起蒸,蒸完再澆以熱油及鼓油,以享用肉質嫩滑鮮甜為上品。

而台灣的清蒸稍有不同,印象中比較少用陳皮。如果在台灣餐廳享用蒸魚,上桌時一般用一個小火爐加熱保溫。這樣吃起來會熱騰騰,不怕冷掉會有腥味的憂慮。但對一般香港人而言,用小火爐加熱的話,會令到肉質走樣,不再嫩滑了!


有時候魚有腥味,又或者想蒸但又想比較濃味的話,香港人會以豆豉增添風味。但台灣人會用破布子。我家天一就很喜歡吃豆豉,來到台灣就改吃破布子。我想味道應該相若吧!

在基隆的廟口夜市,經常看到奶油螃蟹,即是用鋁箔紙將螃蟹與奶油(即牛油)及配料包好,一般是明火燒或放焗爐(烤箱),也有人會蒸。老實講,我認為香港一般的清蒸是最好的處理方法;天媽喜歡鹽焗,就是鍋子中放滿鹽,然後把螃蟹埋入鹽巴中煮熟。但如果有台灣朋友到香港,我一般都帶他們到灣仔吃避風塘炒蟹,就是將較大的螃蟹以蒜頭、辣椒、薑、蔥等爆炒,香氣四溢!

我們家如果在家吃飯的話,必定會有海鮮,或魚或蝦或蟹。如果我下廚的話,一般就是清蒸與白烚。

(被大天二的手擋住的就是我蒸的魚)

如果天媽出手的話,烹餁方式會非常多,例如她會先把魚煎得外皮脆脆的,然後再加一點番茄汁,這樣味道就更有層次!


但我們不是經常在家中煮,但我們又想吃魚的話,就會到大東夜市附近,有一家澎湖來的店家,是我家常去晚餐的店。香港人的餐桌上,一尾清蒸的鮮魚,是不可缺少的。很少到台灣朋友家中作客,不知道台灣的餐桌上會有甚麼不可缺少的菜呢?

2017年3月21日 星期二

台灣公共廁所讓人又愛又恨⋯

香港跟台灣的洗手間到底有何差別?我覺得主要有三大點!

首先是對洗手間的稱呼。我二十年前初到台灣的時候,看到洗手間外的這一組字,真是完全不懂其意思,甚麼是「盥洗室」?我對「盥」這個字不懂其意思,連國語/粵語發音都是摸不着頭腦。


那時候我只是人云亦云地有邊讀邊有字讀字,將之念成「盤」。後來認真查一查字典,才知道這一字的粵語讀音是「鑵」,而國語讀音是guàn。「盥」意思是洗手,盥洗室的意思就是讓你洗手的地方,引申成洗手間之意。

「盥洗室」在台灣很常用的,不少地方都是用「盥洗室」這個稱呼。我想不少香港人應該跟我一樣,只能猜出此處是洗手間,卻不知讀音及出處吧。

台灣廁所與香港廁所另一個差別,就是台灣廁所之乾淨程度,應該是香港難望其項背!

台灣有些地方的洗手間是要收費,我想是為付清潔工薪水吧,這種洗手間必定乾乾淨淨,花一點小錢就能享用乾淨的洗手間,我覺得是物超所值啦!


但是台灣連一般的公廁也能做到乾淨無異味,廁所地上沒有絲毫水跡,實在是神奇。香港的公廁即使有駐場清潔工,也難以整潔如斯,地上永遠是濕的,有的公廁更有污泥,每次進入香港公廁,都是勇氣的考驗!所以我實在很佩服台灣人對洗手間整潔的執着!

最神奇是連大型活動期間的臨時流動洗手間,也稱得上是乾淨的。



我有一點潔癖,不喜歡廁所地上有水跡,所以如非必要,幾敢肯定不會上這種臨時流動洗手間。但在月津港燈會的時候,天媽上完這種流動廁所後,馬上帶着狂喜之情猛讚,並毫不猶豫地帶小孩上廁所。我依然半信半疑,後來到蘭花展時,好奇到底能有多乾淨,就進去看看。雖然難免有點污水,但整體而言比香港的好十萬九千里,至少我還是很安心地上完廁所!

至於台灣廁所最後一個與香港不同之處,就是對男性私隱的重視程度!先看看以下這一張照片,是高雄小港機場的男洗手間。


台灣不少洗手間,都與這個洗手間一樣,從門外是可以輕鬆看到尿盤的情況。試想如果有男生正在小解,門外的人也是能輕易看到其舉止。有幾次我原本想用尿盤小解,但因為門外的人太多而打消念頭,寧願使用座廁以保私隱。

而香港的男廁比較注意到男性私隱的問題,一般都有間隔牆或屏風,將尿盤與大門分隔開。即使受地方所限未有任何屏風設計,大家都會習慣關上廁所門,以免門外的人能看到廁所內情況。

由此令我想起兩件事,都是二十年前來台灣念書時的舊事。那時候我念僑大,是一所專門讓海外僑生與台灣學制接軌之先修班。我們都住進宿舍,分有男宿及女宿。女宿廁所與一般公共廁所相若,但我們男宿有一個特別之處,就是洗澡的地方是全公開的,十多個男生你看着我、我看着你,大家齊齊洗白白!老實說,真的很尷尬,是不是至少弄一個浴簾,讓彼此有一個私隱空間比較好呢。男人之間能如此肉帛相見,或許是台灣的習慣吧(但女生就沒有這習慣喔)⋯

令我想起的另一件事,是當年我們要來台北,必須乘坐客運至北門站。當時的北門站有一公共廁所,只有兩個尿盤與一個座廁,男女共用,座廁的門外就是尿盤。大家可以想像,當男生小解之際,女生一直在後面出入廁格。當時不只我們男生尷尬,連女生都感到害羞。如果女生非要上廁所不可,就要我們男生站在外面,保證沒有人入內,她們才敢進廁所解決。

而從私隱一事引申而來,就是男廁應該由男生抑或是女生清潔?台灣好像以女性為主,有時候正在小解,清潔阿姨會走進來左擦右抹,我只好急急解決,馬上洗手離去。香港公共洗手間的男廁,一般都請男人清潔,以免女清潔工進入男廁引起彼此尷尬。即使資源有限非請女工清潔不可,女工進入男廁前都會大聲詢問廁所內有沒有人,是否可以進內。不然就放一個牌,請大家使用別的廁所,待男廁內無人時才進去清潔。

有關台灣的廁所,其實還有很多可寫之處,例如台灣比香港多親子廁所,這是人人稱好的。又例如台灣的廁格內會放垃圾筒,以免廁紙塞住污渠,就讓不少香港人難以習慣。聽說台灣開始推動「性別友善」廁所,在男廁與女廁旁邊,多加一個不分男女均可使用的廁所,聽說爭議不少,但我認為很酷,方便不少有此需要的朋友,也是一件好事。有人說廁所最能反映當地文化,從洗手間這個角度看,大家能否認同台灣文化呢?

2017年3月12日 星期日

哪一個城市的馬路最大氣?

昨天去白河的林初埤木棉花步道旅遊,過程之間讓我想到這個問題:到底哪一個城市的馬路最有氣派?

每個城市都有不同的馬路文化,有的長有的闊,有的直有的左彎右曲。台南的馬路都窄窄的,在中西區市中心內,不少主要的馬路都是四線來回,即上下各雙線行車。雖然如此,台南平常不會塞車,我從城市的一邊到另一邊,也是二十分鐘左右的車程,老房子不高、立面的雕花各具特色,有時候轉個彎,又是一處古蹟,最是賞心悅目。


新竹的老城區也像台南,都是路窄而四通八達,不一樣的是新竹的車更多,在城隍廟附近,警察總是忙着驅趕臨時停下的車,如果想在城隍廟附近閒逛,就得花點時間找停車位了。但新竹新區的馬路又是極現代化,數分鐘之間來回新舊城區,就如走了一趟時空旅行,新與舊就像新竹城的一面鏡子,照出不一樣的風華。


台北的馬路最繁忙,八線來回即是上下各四線行車是等閒事,而且交通規舉最要留神。像我們在台南平常左轉右轉都是隨心所欲,但在台北的繁忙路段是不能左轉,得多開一個路口,然後再右轉右轉右轉,才能直駛至想要進入的街道。另外台北會有單向馬路,仁愛路與信義路一條往東,一條往西,當我們要轉進這兩條馬路,就得留神會不會逆向,更要留意應該靠左還是靠右,不然轉到別的路上就麻煩了。到台北跑一趟,就是開車者理性邏輯的大考驗,像計數算術稍一出錯,就難以挽回。


台中的馬路像一隻蜈蚣,台灣大道是一條超大型的馬路,但左右兩邊的馬路又窄又彎,不太好走。像我們家每次到台中,都是先認出台灣大道的方向,這樣就知道自己身處何方。但我們對台灣大道又愛又恨,愛的當然是其光鮮形象,但恨的是塞車之苦,有時候在台灣大道上一塞就是十多分鐘,我們不是台中人,不敢亂走旁邊的路,就只好呆在台灣大道的車水馬龍之中動彈不得。


相比之下,高雄的馬路闊度比較平均,而且格局工整,容易知道自己身處甚麼地方。高雄車很多,但我沒有遇過塞車。就算是塞車,都是從國道下來的時候才會遇到,下了橋之後就暢通無阻。


以上城市的馬路各有特色,但稱不上大氣!怎樣才算大氣?那得要說我去台南白河林初埤木棉花步道說起!話說我們來到林初埤木棉花步道,一逛就是兩個鐘頭,時值黃昏,問題來了,我們去哪裏吃晚餐好呢?

因為白河比較接近嘉義市,所以就開車到嘉義市找餐廳,車子一進城,走進世贀路、自由路⋯天啊!是來回十線的馬路,即是上下各五線車道,而且還劃分中間來回六線,兩邊各一條樹蔭道分隔出雙線的岔道。老實說,不少城市也有這種規模的馬路,但當我們的車子行駛時,這一條大馬路其實就只有幾台車。是因為我們在星期天的晚上經過,才會那麼少車嗎?平日這一條馬路是不是車水馬龍繁忙得透不過氣的呢?一個城市能劃出如此大的馬路來讓幾輛車走,是推平了一整座城市興建的嗎?還是砍清一整排樹林而建的呢?

當然我不會有答案,我只知道當我們一台車在如此空盪盪的十線馬路上奔馳,我覺得這個城市的這條馬路,至少讓我突然有變大氣的感覺!(晚上沒有拍照,結果沒辦法讓大家看到這條超大氣的馬路,到底是長甚麼樣子)




2017年3月9日 星期四

奇觀!蘭花的千萬可能~

岳父第二年坐飛機來看「台灣國際蘭展」,能夠一再吸引岳父坐飛機來看,當然很精彩!而我這個門外漢,覺得這真是奇觀式的一個展覽!


地點在台南北邊的後壁,一早就出發過來,沒想到才十點鐘,停車場就停滿汽車,而且車停得不近,要停好車再坐專車才能到售票處。



全票250元,我們是台南市民,所以是優惠價100元!



我得強調我並不懂賞花,對花只停留在盆栽的角度。所以當我我到大門倒掛的蘭花時,一種不可思議的荒謬感湧現!


進去後就有不同地區的蘭花作品,都是依該地的地標再作擺放的設計!像這個第第一名的韓國作品,我覺得還不錯!


香港也有來參展,以車水馬龍為主題,設計成馬路上乘坐雙層巴士的蘭花車,但或許表達得不夠清楚,我旁邊的阿姨說:「弄一個架子放蘭花,這樣太簡單了吧」。看來香港的代表要再多花心思囉!


進入室內場區,先要經過一個洞穴,轉一個彎,已經看到洞外的花海!


離開洞後豁然開朗,展覽品果真大開眼界,所有東西都以超大的姿態呈現!



我最喜歡的作品是這些人,如果每個人的腦袋都是花,世界會變得和平囉!




這個鋼琴也是很好,我已經聽到悅耳的琴音!


蘭展的主角當然是蘭花,但不少人與之爭艷,擺出各種高難度的姿勢,很多時候我都忙於欣賞,而忘記捕捉動人一刻!


我自問沒有爭艷的自信,所以不斷替蘭花拍照,真是一個目不暇給的盛會!台南除了聞名世界的蘭花,目前已經開始踏入花季,各種鮮豔奪目的花已經含苞待放,有朋友已經約我們過兩天去白河賞花。春天到了,來台南喚醒視覺吧!



2017年3月5日 星期日

台南,差一點點就滿分了!

我問值多少分,從香港來到台南的朋友說:以5分為滿分,台南有3.5分!

星期天,我原本想去為他打氣,但實在起不了床,所以當我意識稍為清醒的時候,從WhatsApp中看到他傳來日出的照片,與及「已經跑完了」的留言,我知道我錯過了一年一度的「台南古都國際馬拉松」。


我的朋友從香港來到台南參加這一屆的「台南古都國際馬拉松」,早上四點起床坐計程車到台南火車站,轉乘專車到達市政府旁的廣場,預備六點鐘起跑。聽說今年有1萬3千人參賽,從朋友傳來的照片中看到起跑區真的人山人海!


我看看時鐘,比賽應該快結束了吧!但還是不死心,馬上趕往市政府旁的廣場,幸好全馬的比賽仍未結束,看到選手一個一個衝過終點,每一個都是憑汗水與意志,一步一步實踐完成比賽的夢想,實在很為跑者感到高興!



尤其當看到坐輪椅的朋友衝過終點,全場為他鼓掌的時候,我心中真是有一團火要湧出來,很想衝出去跟他握手道賀!


工作人員為衝過終點的朋友提供毛巾,不遠處有醫療站⋯



比較特別的是有中醫諮詢,或許是我孤陋寡聞,真的第一次看到馬拉松現場會有中醫諮詢!


衝完終點的跑者都忙拍照,廣場上讓跑者打卡的看板少不了!


讓跑者簽名的大會主題簽名板也是拍照的熱點⋯


至於馬拉松的排名板,反而沒有人在拍照,難道大家都不關心自己跑第幾名嗎?其實這排名板只提供名列前茅的跑者排名,所以大部份的跑者未能從這個排名板看到自己的名次。


而我比較關心的是:到底參賽的香港朋友,到底曾經跑過甚麼地方。看這個地圖就一清二楚了!我的朋友跑半馬,即是藍線的21.0975km,從市政府出發,經過原台南地院、愛國婦人館、大南門、安平港、億載金城等等景點!




至於全馬是綠線的42.195km,比半跑多出安平小炮臺、鄭成功廟、鹿耳門天后宮等等景點。至於最短距離的紅線健康休閒組路線,只有跑4km,基本只是圍着市政府附近跑一小圍,甚麼景點都沒有經過!



有媒體報道今次是4.9分的盛會(5分滿分),但我看完整篇報道都沒有說到底4.9分是怎樣得出來的,所以當我會合香港來跑台南馬拉松的朋友,急不及待問他到底值多少分,他想一想後回答說:3.5分!得分的原因:路線以平路為主、補給站密度高、工作人員很熱心。

至於有待改善的地方有:現場沒有完全封路,居然會截停跑者讓車經過,也有遇到垃圾車從旁經過,讓長跑者不知道是否應該要閉氣、空氣品質不佳、終點沒有提供消炎噴劑,幸好現場的攤位有一條根出售,以解燃眉之急、指示路牌不足,讓不是本地人的跑者不知方向⋯等等。


我的香港朋友跑完馬拉松之後,並沒有回酒店睡覺,而是馬上收拾行裝,跟家人跑到七股鹽山、北門鹽田、北門水晶教堂等等景點。他在香港是從事旅遊業,很在意旅遊的種種,看到我們看不到的細節。他逛完這一天的行程之後,大讚台南的旅遊做得很好,例如政府在景點設計了很多體驗的設施,這樣可以提升旅客對旅程的深刻印象!


大家都知道我很喜歡台南,我無意賣花讚花香,只是我欣賞台南人為台南付出的努力。一座城市好比一場沒有終點的馬拉松,是汗水與意志的耐力賽。怎樣才能讓一個城市變得更好?是跑跑4km衝過就算?還是有部署慢慢從半馬跑到全馬的中長期規劃?這一場城市的馬拉松,不只是執政者在跑,也是要全民一起跑,才會有一個不錯的成績。

台南,差一點點就滿分了!加油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