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7年4月25日 星期二

台灣跟香港的中醫不一樣?

天爸很少生病,但這一次卻病很重,非得看中醫不可,因此發現台灣中醫與香港的有點不一樣!


當天爸發燒至40度的時候,剛好是星期天,一般的中醫診所都關門了。在這個難過又睡得迷糊的時刻,天爸想起小時候的涼茶舖。當身體稍有不適,以往的香港人就會到涼茶舖跟店員略說狀況,店員就會告訴你該喝「廿四味」「五花茶」抑或「崩大碗」,這些都是涼茶舖一早煮好的現成涼茶,放下五元,打開碗上的玻璃蓋,捧起盛有涼茶的雕花瓦碗,掩鼻一喝而盡,所謂苦口良藥,希望這碗藥能調理好身體,以免病重。香港這些傳統涼茶舖已經買少見少,現代化的涼茶舖,涼茶都一枝枝放在冰箱中,變成所謂的時尚健康飲料,與以往熱騰騰調理身體的不可同日而語了。

香港涼茶舖都快入博物館了,台灣當然更沒有涼茶舖。聽說寺廟附近會有青草茶,與香港廿四味意思相若,但已經病得不知日月的天爸沒有特意去找,倒是等星期一體溫已自行降至37.8度時,天爸到家附近的中醫師看診。

台灣的中醫診所很先進,二十年前天爸初來台灣升學時就已經是電腦化,而且中醫師可以替病人寫病假紙,其地位與專業,比香港的中醫師好太多了。

當時仍是97前,香港中醫師不獲政府承認醫生資格,中醫師開出的病假紙不能請假,保險亦不包中醫的一切開支。當時香港中醫都駐在藥材舖,在百子櫃與擺放名貴藥材的玻璃櫃外,年老的中醫師就坐在摺枱後(能摺起收藏的桌子),看診的病人坐在貨櫃前十數張摺椅上等候,把完脈看完診後,中醫師會在一張有一定格式的紙上,用草得一般凡人看不懂的字,把藥材名及份量寫於其中,病人拿着這張藥單,請玻璃櫃後的店員執藥,叮叮噹噹的,店員將藥材或切或錘,弄好的藥材是放在兩張呎餘正方的包裝紙上,執好藥材後,將包裝紙摺好成一個大藥包,就拿回家煲藥了!

回說天爸看中醫,當時醫師問要藥粉抑或藥材,天爸或許真的病得嚴重,居然選了藥材回家煎藥!於是給了天爸三包藥材回家煎藥。


天啊!份量是不是太少了一點?以往在香港藥材舖一包藥就等於這三包藥的總和!但份量不是最重要,藥效夠就行了!



三碗水煮成一碗,味道甘苦,吃了三天藥後,天爸改到另一診所,這一次開藥粉了!

台灣的藥粉是一包包已經備妥份量,打開包裝倒進口中,再混和溫水吃進去,非常方便!



近年香港中醫也追上台灣,以電腦紀錄病況及開藥單,但與台灣不同的是,天爸在香港光顧的中醫都是開出十多包藥材粉劑,這一包是人蔘,下一包是天麻⋯病人要自行將這些藥粉放入碗中以熱水沖泡「煮」成一碗藥。感覺上不及台灣常見的藥粉包方便,至於藥效如何就不得而知了!

現在天爸仍要吃中藥,希望身體盡快康復,變回一個正常人。如果再病重的話,聽說有中醫院,是否應該送天爸到中醫院就醫?不知與西醫院有何差別呢?

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
喜歡的話可以到臉書「帶住三個仔女去台灣」按讚追蹤喔!
https://www.facebook.com/hkfamilytw/

也許你也會喜歡這些文章:

忍者?特務?台南女生都好神秘喔!





2017年4月18日 星期二

廣東粥?香港人實在吃不習慣!

因為天爸發燒,很想吃碗白粥!但台灣就是沒有白粥,所以只好請天媽代勞了!


台灣有很多「廣東粥」,但鄰近廣東,以粵民為主的香港人,如果品嚐過「廣東粥」,都會覺得很陌生。


在夜市或路邊攤買到的「廣東粥」,多是先預備一鍋冰凍隔夜飯,泡在溫溫的高湯中備用。當客人點選配料之後,廚師就先在鍋中放少許高湯、高麗菜、玉米等材料,再放入已被高湯泡着的隔夜飯,煮滾後再放配料。


而不知道為甚麼,廚師最後都會加入雞蛋,煮成一鍋有蛋、看到一粒粒稍為爆開但仍然飽滿飯粒的「爛飯」(煮飯時加太多水而成的飯)。重點是,你每一口都是玉米啊、高麗菜之類,吃廣東粥就像香港人吃比較稠的泡飯。



曾經有台灣朋友來香港,天爸帶他們去吃粥,他們吃得不習慣,認為這是「稀飯」不是粥。所以香港人與台灣人對「粥」「稀飯」「爛飯」的想像與定義其實並不一樣!

香港人的粥,是先將未煮的白米用油、鹽醃,然後加水煮,用大火煮滾後把火調小一點,定期攪拌以防米粒黏到鍋底,直至白米成飯再煮至開花至化掉,綿滑而有米香,粥稍冷時粥面要起膠(黏成一塊的薄膜),這樣才算是好粥。我們家習慣放瑤柱調味,這樣加一點點鹽就已經很好吃!

(只煮了80分鐘,所以飯粒還是沒有全化掉,但已經看到粥面有起膠)

天爸小時候都隨家人去大牌檔吃白粥,白粥本身只有米香而沒有調味,要自行加鹽。當時天爸不知掌握份量,有時候加太多就會太鹹。吃粥一般要用湯匙吹一口吃一口,有時候放久了變溫之後就一喝而盡,連湯匙都省下!吃粥的同時,一般都會配油炸鬼(油條)、炒麵、蝦米腸粉等一起食用。天爸不太喜歡油炸鬼,比較愛牛脷酥,因為甜甜的比較適合小孩胃口!

(這是新年回香港時拍的,是天爸童年夢幻的早餐)

這些大牌檔為做早餐生意,可是凌晨一兩點就要開始煮粥,一鍋粥至少煮三、四個小時,才能煮得出米香。這一鍋白粥就是我們說的粥底,之後及底粥、皮蛋瘦肉粥、碎牛粥⋯都是由這個白粥而成的粥底加配料進去的。現在有些大集團為省時間,會先把白米打碎後煮,或是把煮好的放冰箱急凍後再煮,米香部份都是有所不及,更重要是沒有那稠得起膠的質感。有些為模仿得像,就加生粉(太白粉)讓粥稠一點,但像我這種資深粥迷,一吃就知是否明火白粥!

其實台灣也有很好吃的粥,而剛好都是台南著名美食!例如鹹粥我就不得了,在西門路上的一家著名鹹粥店,配魚肚或魚皮,真是一絕。


台南另一種好吃的是海產粥,在金華路上的一家海產粥,整碗粥都是濃濃的海鮮獨有鮮味,蝦、蛤、蠔、蟹都是新鮮的,跟一般用冷藏料的絕對不一樣,好吃多了!


至於廣東粥為甚麼叫廣東粥?天爸猜是與潮洲有關,這個潮州是在廣東西面,與福建相鄰,旁邊就是漳州、廈門,是一個著名出產美食的地方。潮州粥跟我們香港、澳門、廣州一帶的粥不一樣,是用隔夜飯加開水明火煮,水與飯分離,在香港是要到潮州食肆才能吃到潮州粥。潮州雖然位在廣東之內,但因為離珠三角一帶的文化中心甚遠,反而比較接近閩南,所以閩南人眼中的廣東粥,其實就是潮州粥,傳來台灣後再加以演化,就變成今天台灣人愛吃的廣東粥!

那天吃了天媽煮的白粥之後,感覺好多了,有補充到元氣的感覺,也有家鄉的感覺。大家想試試吃白粥嗎?最簡單的東西最難煮得好喔!

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
喜歡的話可以到臉書「帶住三個仔女去台灣」按讚追蹤喔!
https://www.facebook.com/hkfamilytw/

跟吃有關的文章還有這些:

那個魚?香港人在台灣吃魚超煩惱⋯





當然還有更多⋯有待你自己發掘囉!


2017年4月11日 星期二

在台灣騎單車很自由,至於香港就⋯

看着天一在公園自由自在地騎單車,我覺得這個畫面太幸福了,在香港好像是難以想像的!


話說我這個笨笨的天爸,與世界脫節良久,最近發現一個賣二手東西的APP,看到一台不錯的單車,就忍不住買了回家!


這台單車是送給天一的禮物,讓她在公園騎一下,能在公園騎單車真是一件暢快的事!雖然是下午二時,藍天白雲,但在公園的樹蔭下,卻有意想不到的涼意。這個時候的公園比較少人,只要稍為提醒小孩注意自身安全,倒也不怕會撞到別人。回想以前在香港,單車是不能亂騎的,一不留神就會接到罰單!

有朋友試過騎單車到郊外,那種無人的地方,他無拘無束地四處輕騎,但就被抓到,不只是罰款了事,而是被告上法庭,要到法庭認罪才得知被罰多少。連郊區都禁止騎單車,這種對我而言荒謬的事,其實在香港是屢見不鮮。例如在香港單車館外是禁止踏單車;在行人路上踏單車會被檢控;政府要求單車客要用單車徑騎單車,但有些地方就每數米就得因為各種原因,會被要求下車,把車推到前方,騎數米,再下車向前推⋯

香港人煙凋密,公園都不大,踏單車怕會撞到小孩或老人,所以公園不准踏單車或可以理解,一如台北的公園也不准踏單車。但香港與台北不同的是,香港不把單車當作交通工具,而只視為消閒活動。先不說市中心,連一些比較遠的地方,例如元朗,就曾經有議員提出鼓勵市民騎單車,希望政府作更多的便利單車設施,好讓住在市郊的市民能騎單車到鐵路站或巴士站轉乘公共交通。但政府就堅持單車只是消閒之用,不能視作交通工具。

不只是政府,即使是各屋苑(社區)都對單車不太友善。例如很多屋苑不設單車停泊處,如果放在門前的走道就會被沒收。但香港一般才數百呎家居,即十來坪地方就住了一家三四口,試問室內又怎可能找到地方安置單車?

台北人口密度也相當高,但台北會借助單車來當交通工具,鼓勵大家利用單車來接駁捷運或公車,因此配套十足。例如在繁忙的街道上,設有專為單車而設的專道;又例如YOUBIKE就辦得很成功,讓市民免除在家中安頓單車之苦。

(高雄的公共腳踏車也很方便)

在台南,不少學生會騎單車上學放學。藍天白雲,樹蔭車道,校服成群,載上單車安全帽,書包夾在車尾的架上⋯每逢上學時間或下課時間,就會看到他們三三兩兩騎着單車趕回家中,那些青春特有的氣息,就在大街小巷中躍動⋯




而我在香港的少年時代,只在擠迫的巴士與鐵路中,呼吸別人的汗臭與人氣(那個年代冷氣巴士並不普遍)⋯


以前在香港,因為住在鄉村地方,我會堅持騎單車接送天一往返幼稚園,她坐在我的後方,大家唱歌聊天,那是多美好的時光啊。希望有一天,我能與天一一起騎單車環台,這也是親子的浪漫!

也希望有一天,住在北角的朋友,能夠沿着海濱騎單車到中環上班,我想這樣的香港必定更可愛更健康!

2017年4月5日 星期三

不輸便利店,生意超好,這就是台灣式生活!

在台灣除了便利店,還有一種商鋪是全台灣大街小巷都能找到,這種商鋪最特別之處是無需店員顧店,顧客自出自入,主動付錢之餘更不留下任何垃圾。這商店就是「24小時自助洗衣店」。


我曾經一度懷疑:台灣人家中沒有洗衣機嗎?有的話,又為甚麼要提着一大袋衣服去洗呢?

話說這一連四天連假,我們一家到宜蘭朋友家中小住,最後一天到附近的洗衣店烘乾毛巾。三個小孩從未去過洗衣店,硬要一起去,就帶着三個小孩一起出發!


大天二與小三只當作到公園一樣,對着玻璃後滾動中的衣服大笑;天一對洗衣店充滿好奇,我也只好一一解釋!「24小時自助洗衣店」名符其實就是不管任何時候,提着衣服進來,把衣服倒進洗衣機-投幣-放洗衣粉-啓動-30分鐘-換烘衣機-投幣-按所需烘衣時間-完成。



洗衣一般是50-70元不等,可以自行將洗衣粉、柔順劑、消毒劑放入糟中,店中有洗衣粉等物件售賣,一盒十元。有些店洗衣費包洗衣粉、柔順劑等,就更方便了!烘衣是十元六分鐘,我一般烘40分鐘左右,就是70元!所以我洗一次衣服成本大約140元。


當然我不是首次使用「24小時自助洗衣店」,第一次體驗是在2014年1月,當時一家大小來台灣參加同學婚禮,順道了解華德福教育。記得是士林的深夜,我一人提着一大袋衣服找洗衣店,皇天不負有心人,飯店附近就有一家。雖則已經是凌晨時份,但洗衣店中年輕人依然人來人往,有朋友聊天的、有打遊戲機的、有看雜誌的、有像我一樣滑手機的⋯在台北的凌晨,我們因為洗衣而遇上,各自在想盡辦法打發時間!


回看當時FB的PO文,已經深深覺得這在香港是難以體驗的。香港人多在家中洗衣服,即使香港樓像豆腐般細小,但我們也會在窗邊架起長棍,以便晾曬衣物。而台灣的房子多有陽台,但還是很多台灣人會千辛萬苦提着一大袋衣服,到這種「24小時自助洗衣店」清洗衣服。為甚麼不在家中舒舒服服,卻寧願半夜在路邊等洗烘衣服呢?

我想這就是台灣式生活!

香港很細,租屋成本也很高。所以即使像我住得較遠,要花1.5小時乘車上班,但還是會住在家中,不會搬到公司附近住套房。但台灣可就不一樣了,從一個城市到另一個城市謀生,他們就是住在套房或雅房之中,有時候根本不知與何人同一屋簷下⋯在路上抬頭往大樓一看,每一扇窗就是一個離鄉別井的故事。沒有家人的照顧,這種自助洗衣店就代家人照顧遠在天邊的遊子,烘乾的衣服香噴噴,筆直得可以馬上收入衣櫃之中。深夜之際,不怕吵到室友,不怕晾曬衣服引起無謂尷尬。

一如台灣到處都是的便利店,多少人在夜深之時,獨個坐在便利店窗邊吃一碗泡麵⋯這就是台灣式生活。十七、十八歲,離開自己的家鄉,到別處或升讀大學,或尋找工作機會,在燈紅酒綠的大都市中,享受個人空間的痛快,感受自由的邊界。香港人每晚回到家中,必然有一碗媽媽煮好的湯暖肚。試問香港人每到台灣時,看到超方便的便利店,看到大街小巷都有的洗衣店時,又怎能理解背後的原因。


我跟三個小孩在洗衣店中只逗留20分鐘,毛巾烘乾了就摺好回家。路上我看着天一的背影,心想再過十年,她就會離家去尋找自己的夢,實踐自己的理想。我還可以替她洗多久衣服呢?十年後她一人在外,是不是會在深宵之時,一個人在洗衣店渡過漫長的一小時呢?

你又記得甚麼時候開始,自己衣服自己洗呢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