私景點一:公屋
二十年前,天爸很喜歡帶朋友到公屋參觀。甚麼是公屋?就是由政府建好租給指定收入以下香港人的大型公共屋苑。如果你有看過陳果《香港製造》,大概不感陌生。
第一代的公屋不叫公屋,叫徒置區,因為1953年一場大火,讓5萬人無家可歸,所以香港政府以最短時間建成第一代公屋,讓最多的人在最短時間能有房子可住。當時房子裡沒有廁所廚房,及後逐一改善,慢慢發展成現在無數家庭安居之處。因為公屋講求經濟效益,所以人口密度極高,又為通風等因素,那個年代都是家家戶戶打開木門,只讓鐵閘上掛上一道小門簾以保私隱。所以天爸帶朋友在公屋走一圈,就可以見盡香港最真實的生活面貌。看看香港人如何在如此擠逼的空間之中,能各有天地和平共處。那是一個美好的年代,小孩還能自由在走道上追逐玩耍,鄰居間還能互相打招呼借用油米醬醋的年代⋯
(圖片取自以下網址:
https://www.spacious.hk/zh-tw/blog/危樓・藝樓(二)-青衣的「已停產」公屋/)
自從九十年代尾,香港從昔日「無王管」慢慢走進現代管理模式的環境後,公屋開始在各個出入口加裝閘門,有管理員看守,天爸再不能帶朋友參觀公屋了,只能站在外面簡單解釋。又因為後來政府將公共屋邨商場賣給一家私營機構後,小店生存空間大減,換來全香港一模一樣的連鎖店。連天爸都沒有興趣遊逛,後來就沒有再帶朋友參觀公屋及公屋商場街市了!
私景點二:中上環老街
九十年代的中環,是香港的金融中心,也是香港的政治樞紐。從中環出發,十數分鐘步程之間,就已經走到老香港上環及西環。那時候上環剛建好一條貫穿山腳至山腰扶手電梯,有看過王家衛《重慶森林》,應該都知道這地方!
那個既古老又時尚的中上環,每條街巷都充滿故事,從香港早期的街市(傳統市場)環境;至唐樓林立陜窄的街道原來就是孫文日常生活的地方;從香港動植物公園、港督府、政府山、匯豐銀行、皇后像廣場、立法會、大會堂、皇后碼頭這一條路徑,可從歷史、風水、文化、建築等等不同角度作介紹⋯在中上環走上三小時,基本上就體驗了一次香港發展史。
(中環嘉咸街市集,圖片取自以下網址:
http://90sfoto.com/中環嘉咸街:豬的孤寂/)
但自從十多年前開始,香港政府把皇后碼頭、天星碼頭移走;上環多個地段被整片整區地移平換成豪宅區;以重建為名拆毁香港最悠久歷史的露天市集⋯老實說,故事不及以往完整了,風貌亦不及當年了!因為老區變豪宅區,代表華人飲食生活文化的小店老店逐一離場,改而代之的是中產階級的消費飲食文化。一整個香港發展史,變成零碎的回憶了!
私景點三:屯門、元朗、錦田
其實就是天爸從小到大生活的地方,台灣朋友來到香港,我必盡地主之誼招待回家小住幾天。小時候住屯門,就是香港一個稍遠的住宅區,是70年代設計、移山填海而成的新市鎮,住有接近50萬人口。二十年前住屯門的人,應是八十年代被價廉物美的居所吸引,或被政府安排前往新興公屋居住的一代,必定是土生土長的香港人,天爸的同學朋友莫不如此。當時在屯門你能呼吸到天爸一代年輕人的活力及氣息,與香港市區不一樣的生活步調,但與香港市區相若的物質生活⋯
(屯門市鎮公園)
離屯門不遠處就是元朗,是昔日香港新界重要的鄉鎮墟市,保留六十代年至今的發展格局。在二十年前的元朗,你能感受到傳統香港人的硬淨與風俗。後來天爸與天媽成家之後,搬到元朗中的錦田區,是香港最傳統的鄉村地區,依然保留農田與老舊的圍村人脈。不少到天爸天媽錦田住所短住的台灣朋友,都驚訝香港竟然還有這樣的一個地方。
(元朗及錦田仍保留不少傳統習俗)
一如天爸離開了屯門,天爸不少朋友也移居別的地方。現在新入住屯門公屋的,聽說也是來自五湖四海口音的各地人。亦因為屯門元朗接近中國深圳,近年成為中國遊客來購買日常用品之集中地,老店小店全變成藥房金舖,到處是拉着裝滿尿布洗頭水奶粉行李箱的遊客⋯天爸天媽仍住在錦田之時,已經不敢在假日踏足屯門元朗市區,更沒有帶朋友遊逛的興緻。
至於錦田的農田,不少已開發成新興豪宅,政府亦已宣布要發展錦田成新住宅區了⋯
(城市發展,鄉郊不保了)
天爸是七十年代尾出生的真香港人,父母也是香港出生,在惡劣環境中成長,在最壞的年代迎來最美好的時光。曾經活在善治的香港人,難免在今天懷愐過去。那個晚上會有熟食小販叫賣充滿活力的公共空間、那個出入自如沒有過份管理的生活環境、那個在現代與過去得到適當平衡充滿故事的街巷、那個龍蛇混雜必須時刻保持警惕的處世環境⋯
俱往矣!
寫在政權移交二十年的這刻,記天爸最喜歡的、最感自豪的香港!
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
喜歡的話可以到臉書「帶住三個仔女去台灣」按讚追蹤喔!
https://www.facebook.com/hkfamilytw/
跟香港、台灣生活習慣有關的文章還有這些: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